行业资讯返回上一页

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系统”


 267859-1303010G24543.jpg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考验着各级党和政府依法执政与公共治理能力。这些年,党和政府下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公众仍有很多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直指食品安全问题要害,可谓对症下药的治本之策。

“最严格的监管”在“四个最严”中处于枢纽地位,因为标准靠监管掌握、处罚得监管执行、问责需监管发力。没有监管,一切无从谈起;监管不严格,其他都难以落实。法学界有句名言:“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同理。即使标准“最严谨”、处罚“最严厉”、问责“最严肃”,如果监管不是“最严格”,没有达到“不可避免性”,食品安全防线肯定也守不住。

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施行以来逐步释放效力,促进了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执法检查中也发现,部分领域和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许多问题或隐患,都与监管不足有关。比如,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有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弱化;一些地方基层监管执法能力不足,硬件差软件弱等问题突出;相关部门缺乏有效配合,监管链条尚有不少薄弱环节,等等。

“最严格的监管”能否落地见效,事关党和政府的承诺能否全面兑现。如果将监管体系比作电脑操作系统,那么这套系统还有不少“漏洞”,运行风险不容忽视。当前,既要及时打好软件“补丁”,更要加快“升级系统”,使“最严格的监管”成为食品安全“最可靠的防火墙”。

持续深化改革,理顺监管体制,是“升级系统”的重中之重。201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从国家层面解决了“九龙治水”、职责不清、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并存等弊端。可是,各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度不平衡,比如省级以下,部分市县实行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甚至“多合一”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不仅没有强化,还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显然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核心是“整合”“统一”“加强”,只有始终坚持这个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才能有效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期以来,一些领域和地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监管基础薄弱密不可分。统计显示,我国1100多万家食品企业有许可证,但还有大量小作坊、小摊贩,呈现出“多、小、散、乱”的局面。如何将小作坊、小摊贩等纳入有效监管,是基层监管执法必须解决的难题。现实中,“百姓骂声大、单位怨气大、编制压力大”,是许多基层监管部门的尴尬处境。应以监管体制调整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监管执法力量下沉,确保基层监管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真正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面临不少新挑战,监管模式若不“升级”就可能“跟不上节奏”。今年1月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7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其中6批次为互联网销售食品。此前,一些知名互联网外卖平台也多次曝出有黑作坊加盟等问题,给社会敲响了警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成为监管盲区。有关部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逐步规范食品网络经营监管。此外,还要发挥市场自净功能,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构建多元共治的大监管格局。唯如此,才能真正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时间:2017-01-10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