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返回上一页

智能制造实现之路:“三化融合”


 导   读

  目前,国内智能制造更多的是聚焦在制造过程智能化,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企业在试图对制造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会陷入盲目“智能”的误区:仅仅针对某些业务点上智能提升的需要,而孤立地引入自动化设备或信息化系统,结果反而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现在中国的智能制造很热门,但是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什么?


  智能制造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智能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交付能力,也就是常说的QCD。而企业管理经营的终极目标则是精益化,做智能制造不能抛开根本而逐本求末。当前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做自动化的不懂信息化,做信息化的不懂精益化,而想办法把三者放一起,又会有多系统集成的重重困难。

 

  所以,现在智能制造市场,已不仅仅是单个系统或单方面的孤立地思考问题,市场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因此,结合多年的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当前智能制造的实现,必须要结合“精益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三方面的同步建设,即“三化融合”。、三化融合的特征在于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交互推进制造信息化和自动化。

 

  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积累大量的数据基础,在后面数据分析挖掘中必须要融入精益化的原则和思想,加入人工的经验总结,梳理并建立适应于企业发展的合理化精益业务模型和计算机模型,逐步地能自我决策和自我修整,最终形成智能制造。

 

  另一方面,在制造过程中,还需要通过MES等IT系统掌握具体的、实时的生产信息,支撑对生产过程瓶颈问题的准确分析,驱动自动化工具和设备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响应,实现精细化的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从而减少浪费、实现精益生产。

 

  三化融合是当前智能制造落地的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是国内制造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困境,“三化融合”有如下三个特点:

 

精益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

 

  智能制造实现必须是以提高质量(Quality)、降低成本(Cost)、提高交付能力(Delivery)为目标。因此,在智能制造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需要保证自动化、信息化在精益思想的原则、理念和方法论为指导下实施,避免舍本逐末。


  尤其是针对一些制造过程比较复杂、管理繁琐的企业,在实施MES等信息化系统之前,都建议应该先做精益化的分析。精益思想贯穿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包括实施的过程、信息化工具、自动化工具、智能工具,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三化融合”强调解决方案的整体性。

 

  根据ISA-95中企业管理模型的研究成果,制造活动的管理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制造企业,纵向包括业务策划与组织层、制造执行管理(MOM)层、监视与控制层、传感与操作层等四大层级,横向则包括生产、物流、质量、维护等四大业务领域。任何一个设备、模块或系统的运作都离不开相邻的管理层和领域的交互和影响,缺少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意味着无法保证自动化或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因此,在企业制造过程智能化项目中,ERP、MES等软件系统和产线、设备、立库等硬件设施及其所含系统将作为一个整体,在精益化目标的指导下,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主线,全面覆盖各大业务领域整体规划,协同运行。

 

确定了一套基于精益化要求的完整方法论

 

  以产品和工艺分析为起点,从基础的产线和工位设计开始,随后扩展至针对产线、计划、物流、标准化、过程控制、异常管理等领域的业务提升,最终以用户实现自持式持续改善为终点形成闭环,实现智能制造体系的建设。

 

  该实施方法论将智能制造所涉及的典型环节作为规划和落地的步骤,在各步骤中,首先以精益导入为主线,基于各环节的价值流图分析当前的瓶颈和改进点,分别从信息化层面和自动化层面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权衡两方利弊,以寻求最符合当前精益需求的解决方案。


  面临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很多企业在制造过程智能化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智能制造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自动化和信息化各自独立的规划容易造成两者效益不匹配、不精益的情况,形成新的制约企业智能化发展的瓶颈。

 

  “三化融合”策略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指导原则——精益化为思想、信息化为神经网络、自动化为四肢,构建出智能工厂有机体,为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中实现价值的落地,不仅仅通过个别IT系统或者是实施自动化的硬件体系,而是通过这三者的融合,实现QCD的提升,使企业智能制造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图文编辑:一二两

0.jpg

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时间:2017-10-31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