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专项活动——“聚·融·创·变”主题对话,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中华厅举行,8位来自国内外业界的专家展开“头脑风暴”,畅谈未来智能制造之路。
发展智能制造,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院士指出,传统的专业培养的学生一下子是很难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学科的边界,要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特别讲究实用性,就是你设计的东西是可以生产出来的。但现在有3D打印了,过去没法生产的产品,现在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了。所以,设计就可以优先考虑其功能性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人才培养是一个生态系统。比如,他们大学生毕业后,到工厂锻炼成长很多年,如果善于总结并能讲出来的话,会再回到学校当教授培养学生,这样就比较好。但中国很多专业人才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历过实践,就会有一定的缺陷。
尤政建议,未来一是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材料、工艺等基础科学研究。大家可以想像,如果你还用传统的钢材来做构件,而别人已经在用碳纤维材料,显然你就落后了。
只有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二是要加强工程师教育,让有工程经验的人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让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再变成专业教育。
企业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服务对象。智能制造又将给企业组织带来怎样的变革?李培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一些流程是需要变的。它使得数据更透明,企业的组织可以更扁平化、去中心化。这也对企业非常有好处。另外,智能制造肯定会令一些传统的工作消失,有一些工作形式也会改变。因此,企业家们需要思考这个组织变革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
做强中国制造业,离不开与各国的合作与互补。加强国际合作的关键点在哪儿?德国工程院科技部主任、德国国家工程院人工智能平台主席约翰内森·温特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智能制造。开展国际合作,大家都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各国应该多相互沟通交流,建立一些相关的行业标准,建设一个跨国界的智能制造生态圈。
李培根表示,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最重要的关键点是开放。各国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在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应该向客户提供相关的数据。
而客户也应向供应商提供相关的数据。这样数据才能共享,发挥更大价值。对于中国来说,当然在合作的基础上,也要努力争取未来在新的技术和应用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以后,应该更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桥梁作用,加强各国政府、相关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等之间的对话沟通,以及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尤政说。
来源:南京日报
图文编辑:蔡慧琼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