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两会驻地,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新化县锄头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基地技术员阳海玲。请她就自己对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进行了阐述。
阳海玲代表向记者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今年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阳海玲代表所在的锄头娃公司,在新化县上梅镇,主营蔬菜水果种植以及粗加工。布局两年多来,锄头娃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产值突破三百万元,可以说是初创农企中的佼佼者。作为锄头娃公司的合伙人之一,阳海玲代表一直关心、关注“三农”问题。
农业企业究竟该怎样吸引人才来乡,随后又该怎样留住人才?农企所在的乡村想要振兴,该从哪些方面来推进?面对当今中国乡村存在的普遍问题,阳海玲代表广泛走访,深入调研,本届两会她也带来自己的建议,包括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立“国家农耕节”,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等。
阳海玲代表表示,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精神文化匮乏。以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新化县为例,妇幼老小精神文化空虚,仅有的娱乐活动是搓麻将。扶贫先扶智。阳海玲代表认为,乡村振兴中,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文化+扶贫”模式,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势在必行。
在新化县当地,虽然近年来,县里克服困难,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建好了168个村级服务中心、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个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广场、站点,完善了1162个农家书屋建设,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阳海玲代表坦言,即使在新化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比较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问题还很明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阳海玲代表认为,一是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严重滞后,新化县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剧院等场馆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破旧不堪,严重影响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二是乡镇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础薄弱,新化县有680余个行政村,倾尽能力只建好了16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也没有完全达标,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欠缺更多;三是新化县是150余万人的人口大县,是全国武术之乡、山歌艺术之乡,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大,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是当地农民、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或者说是返乡的人才。传统乡村沉寂多年,该是由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主导角色的时候了,”阳海玲代表说,“应出台专项具体政策,加大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的标准化建设。比照民族县标准,加大对国家级贫困县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资金支持,尽快实现国家级贫困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阳海玲代表同时建议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国家扶贫资金中设置文化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扶贫,振兴乡村文化。
“我们的工人有五一劳动节,教师有教师节,护士有护士节,占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节日。”阳海玲代表的第二个建议是设立“国家农耕节”,她说,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农耕文化也早已有相关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此外,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早在河姆渡时期就产生了“农耕文化”,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对此,阳海玲代表建议结合我国的传统,挑选适宜日期,设立 “国家农耕节”。
“设立农耕节后,要着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国家农耕节为载体宣传农耕文化、推介农特产品,提升农民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创新运作机制,探索市场运作模式,扩大国家农耕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阳海玲代表说道。
此外,阳海玲代表还建议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创造农耕文化效益。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