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返回上一页

网络成传播食品谣言重灾区,治理需打“组合拳”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每隔一段时间,食品安全谣言就会卷土重来。“食品谣言超九成来自微信、微博。”《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二者以超过90%的传播量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主要渠道。

 

网络成传播食品谣言重灾区,治理需打“组合拳”

 

 

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表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胡正荣认为,破除谣言,搭建一个智能的全媒体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当信息实现数字化,然后通过网络连接到用户,再通过智能化的场景将确定的信息传达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治理谣言的产生。

 

网络成传播食品谣言重灾区,治理需打“组合拳”

 

 

对此,有专家指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需要打好“组合拳”。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明珠表示,确保食品安全,严惩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下重拳、出狠招,还需要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推进,织密食品安全的防控网,全力构建科学化的治理模式。

据了解,目前多方联动合力治理谣言的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以来,治理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政府及监管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手段,推进治理工作;行业协会、大众媒体等通过正面辟谣、侧面科普等形式加入到对抗谣言的工作中。

“当事企业应勇担第一主体责任,主动发声,及时辟谣。”有专家说。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表示赞同,他认为企业应增加与消费者的日常沟通。以乳业为例,把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灌输给消费者,当人们知道了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时候,即使谣言出现,也会自己分辨了。

 

网络成传播食品谣言重灾区,治理需打“组合拳”

 

 

的确,在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看来,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但根源还在于企业。他指出,过去,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主要依靠发证、检查、处罚等线性监管手段,在重大突发事件后习惯于开展运动式专项整治。尽管行政手段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面上乱象,但难以构建长效机制,同时还带来行政成本偏高等问题。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食品药品产业的专业性使得监管执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光靠抽检、监管是管不出食品药品安全的。

“中央反复强调,食品药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只有‘大棒’和‘胡萝卜’并举,让企业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守法才是本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胡颖廉说。

来源:科技日报时间:2018-10-08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