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返回上一页

长沙购物方式40年变化: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十分陌生。凭粮票、油票、布票等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老一辈不能忘怀的记忆。从凭粮票、油票购买物品,到现金结算、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改革开放40年来,长沙人的购物方式、结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物故事

当时“粮票”远比钱珍贵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这些票据都是宝贝,用钱都不一定能换来。”今年82岁的长沙市民李铁蕃说。

 

82岁的李铁蕃拿起一张张粮票,回忆那段凭票据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岁月。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比较匮乏,生活必需品都是统购统销。“粮食、食用油、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分配的。当时在长沙,每人每月13.5公斤(27斤)粮票,可以用来买米、面之类的物资;鱼、木耳、白糖等物品的供应特别紧张,只有过年的时候凭票据或者户口簿才能领取,黄豆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高级营养品。”在李铁蕃老人的记忆里,这些票据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比钱更有用,几乎每家都拿不出多余的粮票、油票给别人。

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供不应求,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个时候,马王堆中学组织人员去北京出差,我们要先向单位打申请报告,凭着申请报告和湖南省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李老说,出差时粮票只能省着用,要是没了粮票只能去特定的地方买议价商品,议价商品的价格很高,当时他每月工资也才30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无论买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上不再使用粮票、油票等票据。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领域变化

现在“扫码支付”更盛行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通领域进入买方市场,丰富的消费品使得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发生逆转。除了不断丰富和变化的物资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悄然改变。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实现了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也成为可能。伴随着智能手机、4G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如今市民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厅、商场拿起手机就可以支付。从凭粮票、油票购买物品,到现金结算、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人们的购物方式、结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物感言

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从以前用票据来购物,到现在不用任何实物凭证在手机上也能支付,这种改变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年中国变化太大了,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忆苦思甜,希望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李铁蕃

老物件资料

粮票、油票、布票等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存续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相当于现在通用的纸币。当时的中国对粮食等物资进行宏观控制、统一调剂,居民凭票才能购买粮食、食用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粮票等票据品种多样,自成系列。

来源:长沙晚报时间:2018-07-25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