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平江县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从2022年1月1日至今,县级组织对食品企业的抽检中,590批次产品有合格584批次,合格率达99.0%。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而事实上,平江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以辣条为主的休闲食品企业多,此前一直是湖南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平江县是如何实现这一提升的呢?记者日前对平江县市场监管局进行了采访。
落实主体责任 加强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平江县深入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年”行动,全面提升企业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当前,在市场监管局的督促下,平江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联系人制度,完善了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并且签订质了量安全承诺书,强化承诺履行。为了把制度落到实处,平江还特别注重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要求企业100%参加培训考核。
为了提高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江县市场监管局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指导实施HACCP、FSMS、GMP、ISO22000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获ISO 22000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7家,获ISO 9001认证的5家,获HACCP认证的6家,获GMP认证的2家,通过FSMS、BRC、IFS认证各1家,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这些企业的示范下,平江县还正在全县范围内引导企业从精准记录原料把关、进货查验、原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储存交付等信息入手,建立产品正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日常监督 推动透明体验
平江县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点多面广,县市场监管局推出属地管理和网格管理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计划”由各辖区基层所监管人员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制售分离食品加工小作坊现场检查不少于2次/年,季节性生产小作坊每月不少于1次的频次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日常检查情况录入省局食品生产监管系统。特别是对于“小作坊”食品、高风险产品和被省、市多次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重点实施生产企业、小作坊县级监督抽检,并对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企业集中召开约谈会,以监督抽检为手段,提升产品质量保证。
根据日常监督结果,近三年来,平江县改造升级食品企业171家,其中“辣条”生产企业改造升级99家、酱干等其他食品企业72家。全县共有51家企业投入1.2亿元进行了洁净化车间改造,72家企业对厂区等硬件设备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实行企业亮身份、量产能、亮产品类别、亮举报电话的“五亮”工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当前,全县超八成以上企业完成了洁净车间改造,安装了生产车间监控设备。其中,麻辣王子、旺辉食品、永和食品车间洁净度达到10万级标准,千里香食品、俊俊食品等80多家企业车间洁净度达30万级。而对于实在无法改造的27家低端车间,也采取了关停措施。
改造升级完成后,平江县又积极举行“透明车间体验日”的活动,宣传食品安全。让群众实地参观食品生产企业,让更多人了解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切实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今年共举行11场次活动,新闻媒体、消费者代表共有300人次参加了活动,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营造浓厚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
关注国家抽检 服务走出平江
平江县市场监管局除了关注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安全,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股还主动及时查阅国家局抽检系统,全面了解平江县食品生产企业在全国被抽检的结果。发现抽检有不合格产品的食品生产企业,及时约谈,针对普遍抽检不合格问题,由县市场监管局承担费用,邀请专家前来集中授课,必要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后续跟踪改进。
日常工作中,平江县市场监管局一手抓监管,一手服务产品走向全国。利用监管部门资源优势,整合监管和技术层面专家帮助企业防患法律风险和解决工艺、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争取政府重视,出台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全面推动生产企业洁净车间的建议,确保产品生产环境全面提升,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企业知识培训和交流,做好监管层面的延伸服务,帮助企业转变市场销售理念,拓展市场渠道,利用互联网+传播产品信息,抢占食品市场份额,扩大平江休闲食品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种种措施的发力下,平江先后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面筋食品之乡”“中国辣条之乡”“中国(平江)休闲食品文化节永久主办地”等称号;“平江面筋”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江酱干”“平江烟茶”“平江白术”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7家,A股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至2021年,休闲食品实际年产值两百多亿元,也是目前湖南为数不多的几个食品产业过百亿元的(市)县之一。
平江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以服务企业为导向,以监管企业为抓手,针对全县支柱产业调味面制品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如何控制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共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助力企业在“后疫情时代”保市场、稳增长,继续推进平江县食品生产高质量发展,服务于食品强县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