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返回上一页

2018年上半年市场环境形势分析


 今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监管创新,着力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稳中向好,为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

(一)市场准入的社会满意度平稳提高。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各项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各项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准入改革全面展开,逐步向产品准入、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知识产权准入改革拓展延伸。

围绕企业准入,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行全国统一“多证合一”改革,大力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加快推进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围绕产品准入,全面推行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开展生产许可证审批程序改革试点,取消部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围绕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和特殊食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创新药、临床急需用药和进口药品上市。围绕知识产权注册,优化注册程序,压缩注册周期,提高商标、专利审查效率。

通过改革,进一步消除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约束,提高了投资创业的便利化水平,得到社会的积极反响和高度评价。根据互联网305万条相关数据分析,上半年网民对市场准入环境的正面评价占84.84%,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对于行业准入、企业准入、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许可、知识产权创造等制度改革,网民满意度分别为87.96%、85.86%、83.20%、85.00%。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持续走高,满意度从2013年的89.93%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3.74%。

(二)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发展质量持续向好。新企业、新产品、新药品、新发明快速进入市场,为经济繁荣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1.新设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新设5.52万户。其中,新设企业327.4万户,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新设1.81万户。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大众创业意愿持续高涨,4至6月各月新设企业均超过60万户,创历史新高。新设个体工商户658.4万户,增长13.4%。

新设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三次产业看,服务业增速回升,新设企业261.4万户,同比增长14.3%,比2017年增速7.5%明显提高;第二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1.7%。从新经济发展看,新兴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分别增长50.0%、45.5%、24.3%;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设企业56.9万户,增长19.9%。从重点行业看,制造业新设企业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1.9%提升为增长1.9%;金融企业继续负增长,下降4.4%;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增长20.6%。从企业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设4.5万户,增长97.4%。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广东新设外资企业2.4万户,增长2.2倍,占全国的54.7%。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企业数量优势,中部地区企业增长较快。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新登记企业185.7万户、63.7万户、60.8万户、17.1万户,分别同比增长12.4%、16.8%、8.4%、12.8%。

上半年,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达到标志性高点,至6月底实有1.03亿户。其中,企业3231.5万户,占31.4%。按2017年底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4.09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23.25户。

新设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成为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5月,新办理注册登记的税务管理户439.51万户,同比增长7.64%。据测算,新办税务管理户创办当年纳税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4.9%,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2.产品进入市场便捷化程度持续提高。

(1)产品准入改革继续提速。上半年,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6195家申请的企业按模式取得证书,129家跨产品类别生产经营的企业领到含有多个产品类别的许可证。1943家企业按照简化程序获得工业产品许可证,减少了企业领证时间。19种产品不再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认证目录产品种类从160种减至141种,20种质量稳定风险较低的产品可以通过企业自我声明评价方式替代第三方认证。累计16万多家企业自我声明公开70万余项企业标准,涉及118万多种产品。

(2)食品领域准入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半数省份具备电子证书发放条件,今年以来共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1.5万张。目前我国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4.6万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8.6万家。新批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204个,在审注册保健食品申请数由2016年的1万余件降至目前的8000余件。

(3)药品医疗器械准入改革持续推进。创新药、临床急需药品和进口药品上市速度显著加快,九价宫颈癌疫苗等7个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境外新药上市,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待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高峰时的2.2万件降至3200件以内,有118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上市,41件仿制药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

3.知识产权注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已由2017年底的8个月缩短至7个月左右,专利授权周期稳定在22个月左右。上半年,商标注册申请量358.7万件,同比增长57.6%,商标注册量209.5万件,增长73.0%。至6月底,商标有效注册量1681.6万件。1-6月,发明专利申请量75.1万件,同比增长33.0%,其中国内申请67.9万件,国内企业申请43.1万件,同比增长39.8%,占国内申请总量的63.4%,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这表明企业成为发明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

截至目前,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4万件。受理PCT专利申请2.3万件,增长6.3%,其中国内申请人提交2.2万件,增长7.6%,表明我国对外专利布局能力不断提高。

 

二、强化竞争监管执法,市场竞争环境持续改善

(一)市场竞争环境平稳有序。围绕竞争政策实施,督促指导部门和地方建立审查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围绕反垄断执法,积极查办行政垄断案件,严厉查处燃气、电力、供水、殡葬、电信等民生领域垄断行为。围绕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组织开展涉企和民生领域价费专项整治,集中整治市场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以及涉网不正当竞争等重点问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雷霆”专项行动和打击商标侵权“溯源”专项行动。围绕市场综合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序推进企业年报和信息公示工作,健全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

竞争执法取得良好成效,市场竞争环境得到社会较高评价。根据互联网3074.3万条相关数据分析,上半年网民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正面评价为76.29%。分领域看,网民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满意度最高,正面评价占比达80.72%。对于行政垄断治理效果以及企业间公平竞争状况,网民的正面评价占比分别为75.47%、63.93%。

随着竞争政策推进实施,企业经营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期望不断提高。大数据分析表明,今年上半年,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依赖度为0.25,与2017年上半年的0.21相比增长18.1%。

(二)竞争执法工作深入推进。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大竞争执法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作用充分显现。公平竞争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省级政府、93%市级政府、50%县级政府已部署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对12.2万份文件开展了公平竞争审查,对其中660份文件作出修改完善。

2.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积极查办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垄断案件。查办北京市交管局、内蒙古公安厅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行政垄断案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授权地方立案查办涉嫌垄断案件7件,涉及燃气、电力、供水、殡葬等多个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全链条反垄断监管,上半年共审查经营者集中218件,同比增长40%。

3.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持续推进。全国价格主管部门累计查处价格违法和价格垄断案件9855件,累计实施经济制裁约15.66亿元。组织开展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联合检查,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楼盘1.5万家,房地产中介机构门店9572家,查处涉嫌价格违法案件2440件,实施经济制裁1400万元,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维护了商品房市场价格秩序。组织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行动,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8294件。

4.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商标监管案件1.4万件,同比增长4.4%,案值2.1亿元,增长48.1%;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3万件,增长7.0%,案值2亿元,增长57.5%。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2万件,同比增长29.5%。其中,专利纠纷办案1.2万件,增长41.0%;假冒专利案件7541件,增长14.1%。

5.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工作指引,下发《关于开展双随机定向抽查工作的通知》,在金融、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环保、知识产权代理等重点领域对5万户企业开展定向抽查,规范市场秩序起到明显效果。

(三)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年报公示率增长显著,至6月底,年报公示率91.51%。全国累计有494.04万户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了1137.27万条即时信息。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归集涉企信息5.95亿条,向部门提供企业基础信息5228.8万条。联合惩戒工作不断深化,经营异常名录企业438.9万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4.1万户,累计限制“老赖”任职近28万人次,信用约束作用逐步显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达到488.76亿人次,今年以来日均访问量达5356万人次。

 

三、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市场消费环境持续向好

(一)消费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风险防控,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做好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后处理工作。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发布全国5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消费维权共治格局更加完善。

市场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根据互联网542万条数据分析显示,上半年网民对消费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84.81%。分领域看,网民对服务消费、商品消费、消费维权满意度分别达93.92%、88.23%、72.28%。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关注度继续提升,国内品牌搜索量占比达52.77%,比国外品牌搜索量高5.54个百分点。

(二)切实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加强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1.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围绕重点食品、重点指标和重点场所,加强食品抽检监测,监督抽检9.6万批次,不合格率为2.9%。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查处违法案件2.6万件,涉案货值14.9亿元。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抽检,完成药品抽检6.1万批次,合格率97.7%。加强预警监测,检查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85.2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主体6.4万家次,整改7万家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药品违法案件3.5万件,货值2.3亿元。

2.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产品质量水平稳中有升。2018年上半年全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92%,较2017年环比提高0.15个百分点。严格监督抽查,检查3.9万家企业生产的5万批次产品,发现并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3532批次。加强缺陷产品召回,召回缺陷汽车485.37万辆,同比增长2.15%;召回缺陷消费品2991.9万件,增长934.18%。

严守特种设备安全底线。上半年,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以电梯、锅炉、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为重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5.8万份,立案处罚7817起违法行为,责令停产停业734家,封停设备1.35万台。全国上报各类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78起。

3.加强消费领域市场监管。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8万件,案值8亿元,罚没金额1.4亿元。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9973件,增长50.5%。查处违法广告1.5万件,增长36.9%。

(三)消费维权力度不断加强。

1.12315消费者投诉情况。上半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24万件,同比增长33.0%。其中,已办理117万件,办结率94.4%;调解成功77.5万件,增长26.6%,调解成功率66.2%;涉及争议金额26.2亿元,增长15.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4亿元,增长22.7%。

受理消费投诉的主要特点:一是在商品和服务投诉中,商品投诉占比高,增速快。商品投诉66.1万件,占53.3%,增长35.7%;服务投诉57.9万件,占46.7%,增长30.0%。二是在商品投诉中,日用百货、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投诉量位居前三位,分别占27.8%、11.8%、10.0%。三是在服务投诉中,网络购物投诉量大、增长快。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9万件,增长9.0%。四是在投诉内容中,商标和广告问题投诉量增长迅猛,同比增速分别为139.0%、92.1%。五是在投诉区域中,56.3%的投诉量集中于广东、浙江、山东、湖北、北京五省市。

2.12365质量投诉举报情况。围绕提升12365系统执法水平,做好12365“局长接线日”活动,截止目前全国共处理投诉、举报2.6万起。

3.12358价格投诉举报情况。1-5月,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共受理举报、投诉、咨询共计32.4万件,其中咨询24.3万件,举报4.8万件,投诉3.1万件,信访0.1万件,受理量同比下降6.2%。

 

四、下半年工作任务

下半年,总局要全面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要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突出重点任务,强化机制创新,加强工作融合,推进综合执法,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更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准入、产品准入、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改革,年底前实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个工作日。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现取消14类、下放4类的改革目标。年内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由事前审批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竞争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健全竞争政策体系并抓好贯彻实施,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强化反垄断执法,加大价格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三)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重点查处制假源头、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联合打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时间:2018-08-10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