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大省。今年的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但由于对地标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问题。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和抓手。”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朱建湘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湖南已经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今后将把保护工程项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现状
湖南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97个
时下,消费者开始从“吃得起”向“吃得好”转变,这对食品的品质、健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湘字号农产品开始通过绿色、有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月15日在岳阳市湘阴县召开的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透露,截至去年底,全省“三品一标”有效总数达到416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85个、绿色食品1860个、有机食品23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7个。
困难
打造地标品牌难,保护更难
所谓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打造地标品牌难,保护更难。”朱建湘说,农产品地理标志不仅仅是地区标志,它让农产品有“名”有“姓”闯市场,是农产品赢得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这类农产品在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容易让一些不法者动歪心思,各种“李鬼”层出不穷:这边樟树港的辣椒树还在开着花,那边市场上的“樟树港辣椒”已经满天飞;这边炎陵黄桃还挂在树上,那边不良商贩早就做起了“炎陵黄桃”的买卖;就连安化黑茶也是真假难辨……
以樟树港辣椒为例,湘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敏哲介绍,樟树港辣椒核心区只有1.8万亩种植面积,除去轮作等面积,每年实际种植面积只有五六千亩,亩产两到三千斤,所以每年樟树港辣椒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假辣椒的成本其实很低。”当地一位椒农透露,贩卖假辣椒的并非只是外地商贩,也有少数本地经营者参与,“甚至有当地农户拿着樟树港辣椒原种跑到广东等地种植,采摘后再运回当地,口感也比较接近。”
“这些辣椒并不能叫樟树港辣椒,因为并非在樟树港种植。”袁敏哲表示,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从长远看,还会让真正的樟树港辣椒受到损害。
“为了打假也是想尽了办法,县域内各部门能联合执法,效果还好,但县域外囿于执法力量有限,鞭长莫及。”袁敏哲说。
破解
扎实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
“在去年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初期,不同程度存在实施主体重视不够、实施方案制定不合理、标志授权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朱建湘说,今年争取新增加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要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组织推荐开始,把保护工程项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地标品牌到底该如何避免“公地悲剧”?朱建湘说,要注重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地标保护范围内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加大产业链的整合力度,逐步向“地标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有机结合迈进,做到品牌叠加,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地标持有人以及授权企业也要有保护、维权意识,管好、用好地标品牌。
此外,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和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特别要在产品上市期间加强举报、曝光和惩戒力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
举措
5个地标农产品列为保护工程项目
朱建湘介绍,目前我省已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确定大围山梨、瑶山雪梨、樟树港辣椒、醴陵玻璃椒、保靖黄金茶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每个项目财政支持200万元,还出台了《湖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主要从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特色保护、产业壮大4个方面着手,指导项目实施主体开展项目建设。
Copyright (C) 长沙正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